6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會議表彰了一批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和先進基層黨組織。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李家堂研究員以優(yōu)秀的政治品格、牢固樹立的“高標準”意識和“率先”意識,帶領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團隊在動物學基礎研究領域中實現(xiàn)新突破,他理想堅定、胸懷祖國、治學嚴謹、為人謙遜,在科學事業(yè)的探究過程中孜孜不倦,充分發(fā)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被中國科學院授予 “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榮譽稱號。李家堂同志作為獲獎代表,現(xiàn)場參會并接受榮譽表彰。
附件:李家堂同志先進事跡
一、胸懷祖國、政治堅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科學家,李家堂始終保持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時刻以一名合格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在《入黨志愿書》中寫到“作為新世紀的一名大學生,我愿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黨走在一起,盡最大的努力,發(fā)出自己的光和熱”。入黨20余年來,他一直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在求學期間,他攻堅克難、潛心專研,一直秉持著將自己的科研與國家的需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忘科研使命。工作以后,他建立了一支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團隊,全力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美麗中國建設等國家戰(zhàn)略。
成長為博士生導師以后,李家堂對自己學生說“要將自己對科研的興趣轉(zhuǎn)化為對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將個人的學術理想與國家命運、民族強盛、人民福祉融在一起,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忘國家使命,勇扛國家重任?!彼谘芯可囵B(yǎng)過程中,不但傾心傳授系統(tǒng)與進化生物學的知識,也非常注重科學管理兩棲爬行動物自然資源的實踐意義。在學生們的眼里,李老師是課題導師亦是人生導師。他嚴格要求、謙遜和善的品質(zhì),平易近人、亦師亦友的風范,深深感染并溫暖著每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他培養(yǎng)的博士生吳威和彭長軍分別榮獲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和院長特別獎。
經(jīng)過多年的黨性錘煉,2019年至2022年期間,李家堂被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領域第二黨支部選舉為黨支部書記。在擔任支部書記期間,李家堂始終堅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支部的“第一任務”,切實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組織開展“走好第一方陣 我為二十大做貢獻”專題學習、“對標使命定位 明確努力方向”學習研討活動等,引導黨員、職工對標“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堅守“創(chuàng)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
他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突出的工作業(yè)績贏得了同事們的好評,多次榮獲成都生物所和成都分院“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2022年,他帶領的黨支部被成都生物所黨委命名為“四強”黨支部。
二、愛崗敬業(yè)、勇于擔當,把科技自立自強扛在肩上
李家堂始終牢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崗位就是一份責任”,立足本職、愛崗敬業(yè),恪盡職守、努力工作,牢記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主力軍的使命擔當,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帶領黨員、職工上下一心、團結奮斗,努力為研究所的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貢獻力量。
2010年,李家堂來到成都生物所工作,建立了一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團隊,圍繞“動物多樣性演化與保護”,在生物多樣性全球分布格局及物種環(huán)境適應機制方面,開展了系統(tǒng)性、前瞻性的系列研究。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青年基金、國合重點、面上基金,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課題級和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課題級等多個國家級重要科研項目。
李家堂帶領研究團隊每年在野外工作兩個月以上,年均采集兩棲爬行動物標本超1200號。以此為基礎,扎實開展了水游蛇科等類群的生物地理學研究,闡明了“印度-歐亞”“歐亞-北美”地質(zhì)板塊歷史變化對物種分布格局的影響,充分認識了蛇類大尺度時空分布的宏觀格局。進一步從微觀角度揭示了蛇類對高原、森林以及海洋等環(huán)境適應的微進化過程,并解析了體色多態(tài)性與蛇毒等蛇類特殊性狀的演化機制。
他牢牢樹立“高標準”意識和“率先”意識,在原始創(chuàng)新上取得新突破。2022年,團隊成果“溫泉蛇適應高原極端環(huán)境研究”得到《科學》雜志新聞欄目、中央電視臺等報道,“樹蛙科樹棲適應性機制”研究成果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刊》封面文章發(fā)表。2023年6月,團隊在《細胞》上發(fā)表了文章“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研究人員基于大規(guī)模多組學技術與基因編輯等研究手段,全面揭示了蛇類起源及特殊表型演化的遺傳機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三、守正創(chuàng)新、傳承接續(xù),深耕基礎研究領域
李家堂師從兩棲爬行動物學家趙爾宓院士和進化遺傳學家張亞平院士,在兩棲爬行動物形態(tài)學、區(qū)系與分類學、遺傳演化方面開展研究。首次全面構建樹蛙科物種分子系統(tǒng)關系,并描述新屬劉樹蛙屬,研究論文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系統(tǒng)與進化》;在隨后的博士后研究中,以樹蛙科物種為例,揭示了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板塊間的生物擴散過程,研究論文以第一作者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并被“Nature China”評為研究亮點。
來到成都生物所以后,李家堂傳承并有力推動了由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奠基人劉承釗院士最初創(chuàng)立、已有85年歷史的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的發(fā)展。該標本館目前已成為國內(nèi)領先、國際知名的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綜合研究和科普展示平臺。
工作十余年來,李家堂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并列)發(fā)表樹蛙科新屬2個、兩棲爬行動物新種10個;在Cell(《細胞》)、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分子生物學與進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Genome Biology(《基因組生物學》)、Cell Reports(《細胞通訊》)等國際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70余篇;編著《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第三卷·爬行動物》(副主編),助力《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召開;編著《世界后棱蛇》(待出版)。
四、重視合作、廣泛交流,努力提升學科學術影響力
作為國內(nèi)唯一兩棲爬行動物學SCI期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編輯和編委,李家堂兢兢業(yè)業(yè),努力提高雜志知名度,先后與來自世界各地共計2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余名學者開展文章通訊;他還擔任了《動物學研究》副主編、《創(chuàng)新》編委,是《國家科學評論》學科編輯組成員。
他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科學院院士、得克薩斯州立大學David Hillis,巴西圣保羅大學Hussam Zaher等教授開展實質(zhì)合作研究,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國際(地區(qū))合作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訪問學者項目、國際伙伴計劃對外合作重點項目等資助;應邀在第八屆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和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等會議作大會報告。
李家堂還擔任了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和四川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獲得了“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第六屆中國動物學會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優(yōu)秀會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和“成都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先進個人”等稱號。
經(jīng)過多年累積,李家堂同志已成長為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他帶領的團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團隊,在物種多樣性、時空格局與演化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傳承、拓展并推動了兩棲爬行動物學學科的發(fā)展,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美麗中國建設等國家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