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和推進跨境河流域研究工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7月10日,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于興軍巡視員、副處長胡文俊、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金海、陳霽巍副主任和黃聿剛教授一行調研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都山地所所長文安邦、鄧偉研究員、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根緒、副主任王小丹、數字山地與遙感應用中心主任李愛農、災害重點實驗室游勇總工程師、陳寧生研究員與科技處副處長葛永剛等參加調研。會議由文安邦主持。
文安邦對于興軍巡視員一行到成都山地所調研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研究所在長江上游生態(tài)建設、水利工程災害防治、西藏生態(tài)安全屏障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對水利部長期以來給予研究所科研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于興軍巡視員介紹了此次調研的目的,對山地所在跨境河流水文水資源、防災減災、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跨境河水資源管理在國際政治、經濟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面對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我國水外交面臨諸多挑戰(zhàn),亟需多部門協同創(chuàng)新、聯合攻關,解決重大科技問題。他希望,能進一步深化與山地所的科技合作,共同為國家戰(zhàn)略實施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葛永剛介紹了研究所基本情況、主要科技貢獻和研究所“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一帶一路”綜合減災計劃進展;王小丹研究員介紹了西藏生態(tài)安全屏障構建關鍵技術以及山地所在國家工程效益評估中發(fā)揮的重要科技支撐作用;陳寧生研究員介紹了喜馬拉雅地區(qū)柯西河流域項目進展情況和跨境河流域減災模式。
聽取情況介紹后,金海認為山地所的工作富有特色和成效,并且與國家需求和國際發(fā)展形勢緊密結合,希望在跨境河流水文報汛、應急事件處置等方面與山地所加強合作。鄧偉研究員結合團隊項目開展情況,指出跨境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防洪減災領域國際合作應遵循的準則,從水資源持續(xù)利用與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科學家應發(fā)揮的科技作用。游勇總工程師、王根緒研究員、李愛農研究員和張繼飛博士分別結合各自工作,交流了在堰塞湖(冰湖)災害防治、水文水資源研究與調查等方面開展的工作,探討了跨境河流減災預警與水文報訊等技術問題,以及雙方進一步開展項目合作的途徑和方式。
通過此次調研,雙方一致同意面向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尼通道為重點,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動我國西南跨境河流水資源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水災害防治工作。
座談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