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過程在山地中廣泛發(fā)生,其對土壤有機磷形態(tài)海拔分布特征的影響不容忽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成都山地所吳艷宏研究團隊基于貢嘎山東坡海拔 2600-3200 m峨眉冷杉林,揭示了土壤有機磷形態(tài)的賦存特征,闡明了森林土壤中淋溶過程對有機磷形態(tài)海拔分布特征的影響,為進一步探討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提供基礎。
研究發(fā)現(xiàn),隨海拔升高,活性有機磷(LOP)、中穩(wěn)性有機磷(MROP)和總有機磷(TOP)濃度有增大趨勢,而高穩(wěn)性有機磷(HROP)則相反。A層和B層土壤中活性有機磷(MLOP)濃度有減小趨勢,但其在O層和C層土壤中濃度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 < 0.05)。TOP和MROP儲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大,但兩者的最小儲量均在2781 m樣點。LOP儲量隨海拔升高逐漸增大,4個采樣點的MLOP和HROP儲量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 < 0.05)。
土壤TOP隨海拔升高而增大的分布模式主要由于隨海拔升高溫度降低,微生物活性減弱導致有機磷礦化減慢。此外,淋溶過程也對其賦存特征產生明顯干擾,導致其最小儲量在2781 m樣點。為補償淋溶造成的土壤生物有效磷(Bio-P)流失,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僅直接利用微生物量磷(MBP)補償,且通過促進磷酸酶活性礦化LOP提高Bio-P供給。 MLOP和MROP是隨淋溶遷移最主要的兩種有機磷形態(tài),兩者的垂向遷移主要依賴于土壤有機質(SOM)、無定形鐵(Feox)和鋁(Alox)。淋溶遷移過程中大部分有機磷在B層累積,但仍有少量有機磷流失。HROP是最穩(wěn)定的有機磷形態(tài),其海拔分布特征受淋溶作用的影響較小。
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Geoderma上。
全文鏈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Wxbj3p6oC2cD
貢嘎山東坡峨眉冷杉林土壤有機磷海拔分布特征
貢嘎山東坡峨眉冷杉林土壤有機磷形態(tài)賦存特征的概念模型